英国政府拟多开文法学校,你支不支持?
来源: 網絡   发布时间: 2016-12-06 19:35   53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英国政府拟多开文法学校,你支不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

文法学校之争

8月6日,《每日电讯报》曝出,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计划放开实施了20年之久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禁令,允许设立新的此类学校。《每日电讯报》称,这一计划会受到保守党基层成员的欢呼。而对特丽莎·梅来说,重新引入文法学校是她推行所谓社会融合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据该报透露,这项政策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正式宣布,最早可能会在十月份保守党的年度大会上宣布。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英国的文法学校类似于中国的重点中学, 要进入该类学校,需在11岁时参加统考,即为“11 plus”考试,通过者才有可能入学。 为什么这样的学校会引起争议?这要从历史上说起。

最早的文法学校出现于16世纪,但现代文法学校定义取决于1944年的教育法案。该法案将公立中学教育规定为两种形式,一种即文法学校, 注重教学质量, 学生多半会进入大学;另一种就是普通的公立中学,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因此,这样的体系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分成了两类,一类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专业人士,另一类成为蓝领或有普通的工作。

但到了五六十年代,工党政治家和宣扬平等主义的教育家们认为这样做加剧了阶级分化和中产阶级的特权,对这样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因此1965年,英国政府颁布政策,逐步分阶段把文法学校归并到其他公立学校的种类中。但这样的归并并没有立即在全国生效,具体速度取决于各个地区的党派性。在工党控制的地区,归并进行地很快,在保守党势力占优的地区,归并过程十分缓慢甚至根本没有。一直到1998年,工党政府颁布了学校标准及框架法案,禁止设立新的文法学校。到了今天,在英格兰地区的3000所公立学校中,有163所是文法学校,北爱尔兰有69所文法学校。苏格兰和威尔士则没有,尽管有的保留了文法学校的名字,但实际上与一般公立中学已无区别。

文法学校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是在去年。去年,肯特郡一家文法学校申请建立新校区,原因是人口和入学需求在增长。这份申请最终获得了批准,但也令它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这是50多年来第一所新建的文法学校,也是对1998年法案的一次挑战。全国文法学校协会(National Grammar Schools Association)主席Robert McCartney QC对此表示,希望能修改法律。他说,所有类型的学校都能得到扩建,为什么文法学校不能?

纵观各党派和教育界人士的言论,有关文法学校的争议,其焦点集中在:教育资源是否应该向每一个人开放、文法学校是否会加大不平等性和社会阶层分化。《泰晤士报》作者瑞秋·斯威斯特(Rachel Sylvester)认为,尽管文法学校对社会中最有才能的人有益——包括五分之一的国会议员,也包括首相特丽莎·梅本身,但并没有证据显示,通过文法学校可以提高社会流动性。她说,回归文法学校跟特丽莎·梅在就职首相时的承诺相悖。

BBC政策编辑库克(Chris Cook)还指出,即使是文法学校的选拔考试11-plus也是不完全公平的。比如有钱给孩子请家教的父母,孩子的成绩就可能更好,因此,这种考试进一步加大了对相对富裕的家庭的倾斜。

华人:一边倒支持文法学校

那么,对于文法学校,素以重视教育著称的英国华人怎么看?记者发现,与英国媒体一边倒地反对文法教育相反,在所采访的华人里,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多开文法学校。

H女士住在Milton Keynes,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当记者问她是否支持多开文法学校,她立即表示支持,“最好能在MK(Milton Keynes的简称)也开一所”,她说。

她告诉记者,等她的孩子到了年龄之后,肯定会去考文法学校,但是她现在“很挣扎”,因为像MK这样的小城市是没有文法学校的,只能将送孩子送到其他地方的文法学校去,而如果这样,“孩子上学单程就要一小时,每天往返超过2小时”,太辛苦了。而且,由于路程遥远,学校组织的很多课后活动,孩子就没法参加,因为校车只有放学的时候才有,孩子如果乘校车往返,就不能参加这样的活动。H女士还介绍说,文法学校并不是完全按照分数来招生,它是在设置一定的分数门槛后,再按居住距离的远近,由近到远,依次录取。所以,即使孩子分数上了线,也不一定能录取。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她说,他们一家到时候可能不得不搬家,搬到学校附近去, “哪怕自己吃点苦,让孩子不那么受罪。”

不过,H女士也告诉记者,她也有本地人朋友,对文法学校就没那么看重,她说:“他觉得,好孩子就是好孩子,到哪里都是好孩子。”

至于反对者提出的理由,即文法学校会促使有钱的家长让孩子在课外补习,因此不公平,H女士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至少在小学期间,有钱没钱差别并不大,关键是看家长重不重视,“教育不可能只丢给学校”,家长的陪伴和督促非常重要,而这跟有钱没钱并没什么关系。

另一位华人藤先生的孩子今年12岁,去年上了一所公立综合学校,这所学校在ofcam的排名里属于优秀(outstanding)。一年之后,他觉得学校各方面都挺不错,孩子成绩也很优秀。不过他仍然对记者表示,之后如果有机会,可能会在九年级时,让孩子转去文法学校。

他告诉记者,去年孩子入学的时候考虑过文法学校,但当时过了报名的截止日期。尽管现在的公立学校各方面都不错,但文法学校“有更好的学习教学环境”。

他表示,支持政府增加文法学校,“毕竟现在公立学校一般对学生的管理太松懈,对学习成长都不利,所以有文法学校这种更注重学习成绩,更鼓励学生向上的地方就更好啦 。”

在记者问及会不会担心文法学校压力更大时,他说,这对中国家长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他说:“和儿子在中国的同龄同学相比,英国的学习压力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作为家长,希望学校对孩子学习的压力和督促能够在英国和中国学校之间找个平衡点。比英国学校的压力和督促严格一些,但比中国学校更轻松些,自由发挥空间大一些,没那么紧张。”
不过,相对于华人对文法学校的支持,英国本地人的看法有些不一样。一位曾在赫福德郡的文法学校上学的女士表示,这样的教育体系并不公平,在一个地区内有了文法学校之后,其他的普通公立学校在生源和资源上就不能做到综合化和多样化了。她说,最好的教育资源应该是对每一个人公平开放的,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应该是平等的。

这位女士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毕业于文法学校,她并没有让女儿进入文法学校,她的女儿进了私立学校,一方面因为她负担不了有文法学校地区的学区房价,另一方面是她女儿也够优秀进入私校。

这位女士退休前曾为苏格兰议会的数位议员担任过助理,她说,当年在文法学校里的同学都很优秀,而她的同学后来也大多都有成功的的职业生涯,除了一位把天赋和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入了监狱。

教育学者:文法学校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公平”几乎成为英国社会一种政治正确的现在,教育的公平究竟应该怎样体现?

教育资讯平台合璧儿的创始人、教育学者王凌洁博士认为,目前来看,英国私校的大门只向有钱人开放,普通公校(comprehensive)看似公平,但是“就近入学”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拼学区房要看财力。

她说:“就教育公平而言,没有什么比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更公平的办法了,虽然这将从某种程度上加重补习的风气。反对者强调,允许开设更多文法学校受益的仅仅是有财力去补习的中产阶级,而不是劳动阶层的白人家庭。但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精英阶层永远存在,政商名流、各界精英多出自私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开文法学校,让更多有能力却经济上不太宽裕的家庭有机会给孩子更具竞争力的成长环境,在我看来是多了一个选择,而不是少了一条路。”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金津也对记者说,她支持开设更多文法学校。她说:“如果没有文法学校,低收入如何通过教育实现晋升?他们唯一的晋升途径就是成绩,靠努力获得的成绩,但如果连这个途径都没有,他们如何晋升呢?”

她认为,富裕的家庭永远有其他选择,比如他们可以选择私校,而文法学校则会给有能力且努力的工人阶级学生提供机会。她说:“公平本来就不能在富裕阶层和工人阶层间实现,能够为工人阶层的上升提供更多机会,我觉得就是更大的公平。”

“如果工人阶级只能去综合学校,就只能和同他们一样背景的人接触,只能接受给工人阶级的教育资源,这才是阶层固化。”

 

 
一对一高效解答 免费咨询
 
QQ  在线客服
QQ  在线客服